事实上,早在多年前,在共享经济的推动下,一大批共享停车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由于背后鲜有财团、巨头与资本来推动,许多主打共享停车位的企业悄悄的来,也悄悄的消失了。
这背后源于过去共享停车存在诸多软肋,比如说各自软件都仅与各自的合作停车场签约,平台方只能是利用自身的人脉与资源,一个一个小区推进。
其次是,共享平台要投入的成本过高,一方面需要大批量布点,大量人力去地推,也需要大量的营销推广的开支。
再次,实现车位共享的前提是需要对传统的停车场进行改造,其中包括人员的配置,车位信息接入云端,研发物业端、道闸小系统、车主端等多个子系统等,技术投入与研发成本高企,难度大。
事实上,今天的智慧停车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否解决过去共享停车的痛点与短板。不过整体来看,今天的技术与市场环境,要比之前更好了。
今天的物联网技术、汽车的无感支付接口、高精度感知等一系列车端智能技术正在完善,车、场两端互联互通与融合成为趋势,从找位到泊车,再到取车离场的智慧停车生态体验闭环成为可能。
其次,目前的智慧停车业务可能主要是由新能源车企以及腾讯百度等互联网巨头来推动,在平台的资源整合能力上、大数据技术与平台能力上要远强于过去的共享停车创业选手。
此外,当前的智慧停车并不仅仅在于对私家车位的共享,而是覆盖了导航、车位精准寻找、泊车、无感支付离场等一系列的停车流程,这事关多数车主的需求与痛点,
不过,从目前的几类技术方案来看,还存在各自的短板,要么对停车场景的全面覆盖度不够,要么很难整合车端,实现对车端进行规模化落地,要么在大数据技术与平台侧的影响力还不够。
比如从捷顺科技、五洋停车这类玩家来看,主要提供的是停车场一端的软硬件解决方案,从场端发力,以停车场信息共享服务为主。
但由于大多数城市尚未把城市停车数据放在同一平台统一管理,智慧停车软件“各自为政”,互不兼容,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车主仍然没有办法很好地完成出行前停车规划。
此外,从智慧停车的发展走势来看,涉及到产业链上下游众多技术,比如说智慧停车分为城市级、场库级和车位级。
车位级智能停车一般有高位视频技术、视频桩技术、地磁技术和智能车位锁技术。视频桩技术顾名思义即通过视频识别。地磁技术利用无线传感器技术,通过识别大地磁场,一旦感应有车辆驶入,便开始计费。智能车位锁技术是通过蓝牙技术控制车锁的升降。
这其中,涉及到高清摄像头、芯片、地磁车检器、巡检PDA、网络中继器和无线网关等设备技术;此外,也涉及到软件平台技术包括云计算、储存平台、大数据分析等技术。